物理學院理論物理課題組馮太傅教授、趙樹民教授在輕子味道破壞等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新進展:
1、在具有局域重子數(shù)和輕子數(shù)對稱性的超對稱模型(BLMSSM)中研究了125GeV的Higgs粒子稀有衰變過稱h->MV+Z 和 h->Z+gamma,其理論結果對LHC上要進行的h->Z+gamma探測具有指導意義。成果發(fā)表于Phys. Rev. D(2018,97:095043),第一、通信作者均為我院教師趙樹民教授。
2、在BLMSSM模型下研究了矢量介子的輕子味道破壞過程MV->li+lj,對模型的參數(shù)空間進行了限制,有利于探索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成果發(fā)表于Phys.Rev.D(2018,97:056027),第一作者是我院博士生董幸幸,通信作者為我院教師趙樹民教授。
3、在BLMSSM的基礎上添加新的Higgs場使額外輕子變重,同時增加Y場得到它的輕子擴充模型(EBLMSSM),推導了粒子的質量矩陣、計算了Higgs到雙光子的衰變寬度,并以Y充當暗物質擬合了宇宙中暗物質的豐度;成果發(fā)表于Eur.Phys.J.C(2018,78:324),第一、通信作者均為我院教師趙樹民教授。
4、在B-L模型下研究了top夸克的味道破壞過程t->c+Z(g,h,gamma)和B介子的稀有衰變B->μ++μ-,其結果對重夸克物理和探索新物理具有重要意義;成果發(fā)表于Eur.Phys.J.C(2018,78:438)期刊,第一作者是我院碩士生楊金磊,通信作者是我院教師馮太傅教授。
5、在B-L模型下研究了考慮新物理單圈圖對中微子質量混合矩陣的貢獻,研究了中微子的質量與混合角的問題,很好的擬合了中微子的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了有意義的結果。成果發(fā)表于Phys.Rev.D(2018,97:055036),第一作者是我院教師閆玉立,通信作者是我院教師馮太傅教授。
6、研究了熵引力的基本假設,證明了引力不能看做是熱力學熵對應的熵力。構造了一個具有全息自由度的微觀理論,可用來解釋黑洞的微觀結構,并暗示宇宙早期存在著一個全息的演化階段。成果發(fā)表于Phys.Lett.B(2018,780:34),第一、通信作者均為我院青年教師肖勇副教授。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等資助,論文均發(fā)表于JCR一區(qū)期刊。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