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大運河河北段文化遺存專題調研首站在滄州市舉行。副校長過常寶教授率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河北大學的十余位民俗研究、非遺研究及文化產業研究等方面專家學者,圍繞滄州市大運河沿線文化遺存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開展深入調研。滄州市副市長戴樹勝,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辦公室主任張強一同調研。
3月4日,調研團實地考察了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保護區、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第六屆園博園項目,并與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辦公室、大運河發展集團、滄州市體育局等部門負責同志以及國家級非遺滄州武術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座談交流。滄州市副市長戴樹勝表示,滄州市作為河北省域內大運河流經最長的地級市,運河文化已經成為滄州最為厚重的文化底色,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海內外。希望調研團能夠充分發揮智力優勢,為滄州市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問診把脈,為滄州打造大運河非遺之城提供指導和幫助。過常寶表示,河北大學扎根燕趙大地百年,具有豐厚的人文研究傳統和優勢,此次攜手北京師范大學開展大運河非遺文化研究,是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服務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舉措。學校將組織民俗學、非遺研究、傳統文化等方面國內外頂尖專家,充分結合地方實際,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為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貢獻力量。雙方還就共建河北省大運河文化產業研究院等相關事宜進行了深入交流。
3月5日,調研團實地走訪了滄縣捷地減河、東光縣油坊口村、連鎮謝家壩世界文化遺產點、吳橋雜技大世界、河北線裝書博物館等文化遺存點位,并與捷地船工號子、沙家門武術、觀州鑼鼓、吳橋雜技·地攤魔術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及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訪談。
此次活動為“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接下來調研團還將深入廊坊、邯鄲、雄安新區等大運河沿線地區,就文化遺存的保護、傳承、利用情況開展實地考察,并與有關部門、文化團體、傳承人等進行深入交流,持續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及對策建議,為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高質量開展提供智力支持。
(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 供稿)
本站不再支持您的瀏覽器,請使用360瀏覽器8及以上(極速模式)、IE10及以上、Chrome5、Safari6、Firefox 3.6及以上、 Opera 10.5及以上瀏覽器觀看。請升級您的瀏覽器到更高的版本以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